“自大有中窥见虚无,方能抱残守缺,以无胜有。”
说完,他提起凿子,直接将最后一幅石刻上的画面,全部给凿没了。
石刻拍成一列。
从最后一块往前看去,乃是从无到有,线条逐渐增多,直至圆满。
而从第一块往后看来,却是从有到无,线条逐渐减少,直至消亡。
一块接一块,无论是递增还是递减,却都能看到雕刻之道演化的痕迹,增减间一气呵成,浑无滞涩,自然天成。
“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……有自胜于无,但无,亦可胜有。”
李凡将凿子收了起来,淡淡道了一句。
之所以出手,仅仅是因为,这雕刻之人,已经进入大有之道。
而要从大有中看到虚无的真意,却是极难的。
如果用一个庸俗的比喻来形容,那就是皇帝和乞丐,从乞丐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,权力、尊荣、富贵……拥有世间一切,从大无到大有。
可一旦成为皇帝之后,又有几人,能看得出“大有”对人的限制和束缚?从大有间看破,便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正所谓乱花迷人眼,满眼花团景秀,无尽风光,谁能从辉煌中看到自身即将到来的衰败?
同样的,雕刻之道也是如此,掌握了无尽的技艺、法门,堪称完美,但那些技艺和法门的“大有”,也是一种束缚,是自身的命门。
从无到有,仍需从有到无,无牵无挂。
纵然掌握了万千的道,也能以凡人心性处之,始于凡,终于凡。
处于红尘、亦能超脱。
如此,世间一切,便于自己无可奈何了。
万般道,归于凡。
恰是如此。
但,改变这些石刻,留在这里,究竟有多大的意义,李凡并不确定。
甚至,他就得就算那些石刻原来的雕刻之人看到自己的石刻,也不会看懂的。
因为在李凡看来,经历决定认知嘛,他这辈子,一直待在小山村,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,早已经习惯了平凡,心境才能这么淡然。
但别的人呢?人家有可能是修者,有可能是天下知名的雕刻大师……
谁会像自己这种凡人一样呢……
唯有经历过红尘,曾泥于平凡中,或许才能理解李凡的心境。
而这雕刻之人,如果没有与李凡一样的心境,肯定不会有同样的体会,甚至会觉得,李凡根本连雕刻之道都没有入,只会乱凿罢了。
正如一个乞丐,忽然去告诉皇帝,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枷锁,是束缚,还不如什么都没有……
显然会被打的。